雕刻是一门创造生命的艺术,有着深厚的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大多的玉雕题材都是简洁明了,大家一看就能把它的寓意猜个大概,简单的、吉祥的正是大众乐意接受的。
但有些时候玉雕师剑走偏锋,创新了一些玉雕题材,灵感可能来自国外的雕塑艺术、抽象艺术,以玉石为载体表达出来,很多人看后会觉得,做这个干什么?有什么用吗?行为艺术?浪费石头?
这些作品基本都来自于学院派玉雕师,他们往往有着奇思妙想,敢于创作实践,实践出真知,作品好不好,只有公众评价。但传承和创新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互补,继承发展的。
从观赏的角度来讲,玉雕作品或工艺品可分为多种形式。一种是经雕琢的,主题明确,一目了然,谁看了都明白,表现的是什么东西,什么题材,什么思想,唯工艺帮助我们解决了观赏与理解的问题;
第二种是未经雕琢的,自然形成材质,原材料本身无需任何琢工,即可成为理想的收藏品、观赏品,有形象的、有抽象的,此类品种大多主题不明确,给人以不确定的因素较多,透露着物种原始的韵味;
第三种是那些经雕琢的,且形制抽象、造型奇特、纹饰神秘的制品,运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意识。
工艺的优劣,决定了玉雕作品的成败。然而,琢多琢少,没有定论,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定要琢。至于工艺的繁简,量多量少,不是绝对,没有严格的分别,因材而施,因人而异,相对而言,相对而论,没有标准,更不可能有定律。
因生活和思想的复杂性、多变性,同时也为了满足、丰富人与社会的多种需求,工艺的表现手法、方式同样也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复杂性,而绝非单一的、片面的。
所有这一切只有通过工艺的实施方能表现与展示出来。因此,在玉雕制作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工”,而是要更加强。只注重表现材质,而忽略思想、观念主题的表现,这类作品是浮浅的,因缺少琢磨而无从推敲,生命力不强,或根本没有生命力,不值得提倡。
艺术的倾向性不明确,思想性不强,艺术观念模糊,因为工艺的缺失,所以,抽象的东西是有局限的,揭示艺术观念浅显不明,感观不强烈,感受不深刻,欣赏的程度、范围有限。
玉雕是包容,不论何种玉料和题材,只要是向上的、艺术的、美的,它都有展示的平台和欣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