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新时代雕塑审美的主流与多元——观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雕塑展有感开云体育入口

2025-04-01 12:36:0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为美术界的盛事,它不仅是对美术创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性、阶段性的大盘点,更是国内美术生态的一面镜子,映照出艺术创作的多元面貌与时代脉搏。更深层次地,它成为国家意志与社会风貌的艺术化表达。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往往紧扣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社会变迁与民生百态,体现了艺术家作为时代见证者与思考者的角色。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雕塑作品共计2,673件,经过严格筛选与评审,最终有343件作品脱颖而出,包含进京作品40件。

  回顾历届全国美展中雕塑创作,其审美特征深刻反映了国家文化方针政策与社会开放进程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文化战略不断地调整,更加多元与创新的面貌表现在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中。

  本次雕塑展区展出的作品依然延续了近几届主题性和具象性的特征,以青年雕塑家为主力军的构成特点,更是延续了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区年轻化的面貌,也显示出美展的活力与生机。结束观展后,几个核心特色值得梳理与总结:首先,展览紧密贴近人民,聚焦于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通过塑造人民形象,特别是群组性的形式表达,赋予了作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其次,对历史传统题材现代主义叙事的积极探索,体现出作者们对传统文化新的理解。最后,在媒介材料的运用上愈发娴熟,尤其是对木雕赋彩的灵活运用,在以材料为媒介的前提下,雕塑语言在表达上展现出丰富性。

  此次展览中,许多作品体现出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深度融合。雕塑家们通过生动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展现了社会发展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展厅入口处正对着的第一件雕塑《庆典·人民广场》似乎就为这次美展的主题定下了基调,这件作品描绘了形形的中国人齐聚在广场的巨大花篮下欢度国庆、祝福祖国的场景:众多人物中有送货的外卖员、站岗的子弟兵、相拥的情侣、笑容满面的一家三口等,体现了艺术家对人民生活的关注。作品中展现了“饱满的塑练风格”。同样是对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表达。沈梦瑶的《踏梦神州》以孩童的视角来阐述中华民族这一命运共同体。在此作品中,“龙舟”与“龙”的形象交织共生,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象征着中华民族这一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期许。龙舟与儿童的塑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构建出一幅幅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生动画面。此外,像刘恺的《功侔鲁壁——纪念故宫文物南迁中的国宝守护者》、卫昆的《百年巨匠》、管桂发、张振华的《国之利器——1984年中子弹研制成功》、李震的《为艺术战》、罗宗勇的《向西而歌——致敬西迁岁月》均采用纪念碑性的叙事手法来塑造特定人群的形象,以此来彰显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以他们为视角,映射出中华民族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和时代精神相契合,而且能够有力地传递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们的敬仰。

  除了严肃的宏大叙事外,也有从典型场景入手,来表现人民的日常生活。李云翰的作品《接新娘》以婚礼为题材,展现了当下青年婚礼的喜庆与热闹。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以金属线丝为媒介,表现中国百姓的生活场景,在空间中给人以写意的速写视觉感受。这种巧妙运用铜与钢锻造的金属丝的造型方式由亚历山大·考尔德首创,具有多功能性及其独特的线性美学,如今,众多中国雕塑家,结合本土的时代性特征,用现代主义手法。彰显其对材料运用技艺的理解与掌握。冯义莹的《枝繁叶茂》通过一棵生长茂盛的大树作为创作主体,展现了寻常百姓在时代的变迁中真实的生活状态。大树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形象,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不息、坚韧不拔以及时间的流转。在冯义莹的这件作品中,大树的“枝繁叶茂”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直接描绘,也暗示着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变迁。

  除此之外,对近几年来时事热点的关注与表达,也成为创作者们对时代性理解的重要窗口。卢征远的《活力四射》和吴建楠的《体育场》以不同视角还原了“村超”作为一个乡村体育赛事的振兴;吴克书、龙宏的《问鼎星辰》、刘晔的《太空教师——王亚平》、白钰婷的《航天梦-2030登月计划》、谭建军的《逐梦九天》分别以个人和群体的形象向世人展示了近年来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刘政的《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杜英奇的《冰雪之约·共筑冬梦》以及沙泉的《冰舞者》记录了北京冬奥会的盛况;李广乐的《田间地头》、谭建明的《果子熟了——十八洞村记事》、王星旺的《智慧牧场——牧羊人2.0》、王轶男与朱虹的《乡村直播间》、周君俊的《果熟天下知》从脱贫攻坚、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多个方面体现乡村振兴计划的成效;汪玉峰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申志聪的《英雄屹立喀喇昆仑》展现了中国军人敢于牺牲、顽强战斗的作风等。

  历史传统题材在全国美展中一直占有着一席之地,在往届的展示中不乏优秀创新之作,艺术家们不断尝试从主题、材料、造型语言、空间等多个方面持续对这一题材挖掘出新的变化。在今年的美展中,这一类型的雕塑虽然不具有主导地位,但展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叙事特征依然值得讨论。易超、黄竞的《楚风·舞蹈》以其独特的美学视角,巧妙地融合了楚文化的精髓与现代雕塑的技艺。在形态设计上,艺术家们深入研究了楚地的传统美术作品,如细腻温婉的漆画、色彩斑斓的帛画以及庄重古朴的青铜器,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视觉元素。这些传统物象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转化为雕塑中自由流畅的舞蹈姿态。在材料与工艺的选择上,艺术家大胆采用了混凝土与金属等现代工业材料。这些材料以其独特的质感和纹理,为雕塑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同时,通过工业加工手段,将这些看似粗犷的材料打磨得细腻而富有表现力,使得雕塑在保持现代感的同时,又不失传统文化的韵味。

  张新宇的《看山还是山》以“看山”为主题,重塑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展现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哲学思考。在创作中,运用切片的艺术样式重构山体,使雕塑呈现出动态水墨流动的视觉肌理,这既是对传统雕塑语言的拓展,也是对现代主义艺术理念的实践。通过雕塑这一媒介,引导观者在不同角度和距离中体会山的不同面貌,从而将古人在传统绘画中的哲学表达用雕塑形式引发对人生、自然及宇宙本质的深思。《椅趣·门神系列》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探索中,展现了更为丰富的现代元素。作品不仅将朴素的凳子形态与中国传统门神元素相结合,更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为传统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在雕塑形态上,对门神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抽象与简化,使其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神韵,又符合现代主义的审美。同时,凳子的整体造型流畅而富有动感,打破了传统家具的特有形制,展现出一种现代生活的轻松与惬意。林岗的雕塑作品《未来博古》以中国传统家具博古架为形,却非传统之复刻,而是宋代美学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现代元素的融入,首先体现在创作理念上,它以一种前瞻性的视角,探索了文物在未来世界的形态与意义,展现了艺术家对未来文化的独特思考和想象。在具体表现形式上,艺术家运用了现代雕塑的技法和形式对传统材料进行再加工,使最终呈现出未来感与科技感,与宋代文物的古朴雅致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共生。孟胡蝶的《不息的循环》通过创造性地再利用旧家具部件与碎瓷片,精心拼接成条桌、案几及靠椅等家具形态,这一作品超越了传统家具的实用性与直接叙事功能,转而成为一件充满现代感的装置艺术。她巧妙地解构了物象的原始意义,赋予这些废旧材料以新的生命和寓意,展现了当代艺术中物象转义的修辞手法。这一实践揭示了现成品装置艺术与传统题材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在于艺术家的视角、理解力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地融合与转化这些元素。项祎的《起霸·营造——戏韵国风》以金属铸铁与木雕艺术的融合,重新诠释了中华戏曲的深邃韵味与古代建筑的营造美学。作品不仅是对“起霸”这一戏曲程式化动作的视觉化再现,更是将项羽的英勇与霸气,通过铸铁塑造的亭阁、廊道、戏台等元素,转化为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感。在现代主义风格的渗透下,作者打破了传统材料的界限,用冰冷的铸铁与温暖的木质相碰撞,创造出一种既复古又前卫的视觉效果。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戏曲脸谱与古代建筑之间的对话,也隐喻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当然,相较于西方现代主义强调的个人自由表达,全国美展中的部分作品虽然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其核心目的并非彰显个体独特性,而是为了更加聚焦于社会共识与集体意识的传达。在艺术家个性塑造与艺术造诣的平衡中,展览更倾向于强化造型语言与本体语言的基石作用。具体而言,这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对物体形态、结构、比例等细节的精准捕捉,还需熟练掌握雕塑材料的特性与技术应用,以此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与表现力。这种创作理念,旨在通过技艺与主题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既具时代精神又不失艺术深度的美术作品,确保每一幅作品都能成为展现中国美术独特魅力的有力载体。

  今年美展中作者们对木质材料的偏爱可以说是展览的另一大亮点。相较于铜、铁等材料,木材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脱颖而出,其温润的质感、多变的纹理及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联,赋予了木雕作品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粗略地统计下,在今年的展览中,木雕作品达到60件左右,木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方式各不相同。

  苏小林的《烈火骑士——龙麻子》以柏木作为创作材料,其坚实的质地与细腻的纹理,为作品赋予了厚重感与生动的表现力。作者利用柏木的天然特性,细腻地刻画出“烈火骑士”龙麻子在大火中的英勇形象,以及他休息时人物状态的坚韧与疲惫。木材的质感与人物情感的深刻描绘相得益彰,使得整件作品在展现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普通百姓守护家园的深切关怀。徐健的雕塑作品《渔归》以铁和木为材料,通过精湛的工艺展现了渔民归来的场景。在《渔归》中,徐健巧妙地运用了铁与木的材质对比,铁质的坚韧与木材的质朴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黄河峰的木雕作品《撮泰吉》,采用具像造型与意像表现相结合的木雕语言形式,表现了彝族文化中的戏曲场景。作者运用了比较直接的木雕手法,追求作品塑造的偶发性,许多造型语言在不确定的状态下产生,实现了另一种艺术效果。作品以仪式化的方式呈现,通过樟木、蓑衣、绳等材料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彝族先民在农耕生产中的劳动场景,还融入了彝族传统服饰和面具元素,体现出对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的思考。吕学晶的《“一路”守护》将目光聚焦于基层铁路维护人员。两个人物形象的构图兼顾了形体朝向和空间维度,但最精彩的在于其木雕语言的老道和酣畅,粗粝的刀痕和大胆、浓郁的赋彩相得益彰。另外,像罗永翀的《晨》、刘昱伽与张鹿的《宿说向远方》、刘吉武的《爷爷的军大衣》、林盼鑫与冯国慧《望春》等木雕作品都充分发挥了材质的自然属性,运用生活化的题材和巧妙的赋彩手法,使作品具备多重社会文化内涵。

  通过对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观看,我们不难发现,以主题性和具象性为艺术表现的雕塑作品在展览中所具有的主流审美倾向。在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中,以具象形式主导的主题性雕塑作品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历史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经典的主题性雕塑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性雕塑反映了雕塑家们积极参与构建国家形象和集体记忆的热情。从某种角度看,这些雕塑实际上是艺术家用直观、生动的形式来书写和解读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战略的不断加强和深化,主题性美术创作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从国际视角来审视现代雕塑艺术,我们会发现,西方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较少采用具象传统作为表现手法,尽管如此,西方现代雕塑所聚焦的社会议题和人类命题,与我们的主题性雕塑所探讨的内容并无冲突。这意味着,我们的主题性雕塑创作可以持有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它应该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洞察人类社会或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这种主题性应该是灵活的、与时俱进的,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自我更新。这种开放性和时代感,是主题性雕塑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每一位艺术家都应保持开放的心态,这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当下时代精神的真实理解和把握。

  如何在保持传统主题性雕塑的精髓的同时,又能注入更多当代性和国际视野?如何在雕塑作品中更好地体现出开放性和时代性?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深思。鉴于此,对于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也许值得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人物雕塑创作应更注重个性化情感表达,内容的同质化和表达的范式化明显:首先,真情缺失的问题可能源于多种因素。一方面,部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形式和技术的创新,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他们可能更多地考虑如何符合展览的要求、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而非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其次,同质化与范式化明显的问题则可能与艺术教育的模式化、市场需求的导向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创新意识不足有关。在人物雕塑创作中,部分艺术家可能缺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导致作品缺乏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缺少了个性化的表达和呈现,使得许多作品看起来千篇一律,缺乏独特性和深度。这不仅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空间,也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二、虽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日常化的微观叙事,但在深刻揭示现实生活内涵和挖掘当代多元化人性精神方面,仍显得力作匮乏。全国美展,作为中国规模性的美术展览,不仅汇聚了众多艺术家,更凸显了参与者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了艺术不仅要追求形式美,还要关注其认识和教育功能。在此次展览中,我们观察到许多艺术家通过作品对历史和现实作出了深刻回应,如描绘历史人物、现代人物,以及再现历史和现代事件,因此作品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也应展现多样化。然而,那些作品追求造型美和意境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说教倾向。吴冠中在《绘画的形式美》中强调,除了表现内容,如何表现也是艺术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全国美展在展示主旋律的同时,也应注重个人风格和艺术本体的展现。此外,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主旋律的定义,使其更具包容性和人文关怀。从这个角度看,主旋律与个人风格和深刻反思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三、对方法、材料与观念理解的片面性。当代雕塑艺术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从材料、媒介到观念、语言和创作方法,都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全国美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雕塑创作者们在探索和实践这些多元化方向上的努力。然而,就我个人观察,尽管我们强调材料和媒介的多样性,但在展览中,大多数作品仍然主要关注材料的自然和物理特性。在现今的艺术创作中,材料背后的文化和社会逻辑可能蕴含着更为深刻的联系。全国美展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风向标,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起到很大影响。如果展览中的作品都局限于同一种类型和风格,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更广泛的雕塑创作可能性?例如,我们是否应该探索雕塑与科技的结合,或者创作出更具观念性和问题意识的雕塑作品?全国美展提倡的多元化,应该在一个更加国际的视野下展开,不仅关注方法和材料,更重视观念的创新。

  虽然主题性展览有其特定的方向和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年轻艺术家们不能运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相反,通过多样化的创作手段,我们可以为主题性展览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意。

  谈到这里,我想到了同样在今年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虽然两个展览在历史背景、展览性质、规模、影响力、主题和策展理念有诸多差异性,但既然都是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创作活动,同处于这个时代,不同艺术家面对现实世界一定有他们在表达上的共性。将中国雕塑放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中去观察,或许更有利于对全国美展的创作导向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作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的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介绍:“双年展主题‘无处不在的外人’源自充满危机的世界,关注人们在国家、民族、领土及边界间的流动与存在。”“无处不在的外人”意味着:无论何地,总会遇见外人,且内心深处常有作为外人的感受。这个主题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在这样一个充满差异和危机的世界里,找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位于军械库的中国馆是这样回应的,它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与独立策展人姜俊联手策划。该展览由两大版块构成:一是“集”,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图像文献组成;二是“传”,展示了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此次展览从“汇聚、交流、融合”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进行了深刻反思,旨在呈现多元文化的同时,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海纳百川”“和合共生”以及“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理念。

  由此来看,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全球艺术展览的舞台上,无论是中国的全国美展还是国际性的威尼斯双年展,在一些核心议题上往往展现出令人瞩目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体现在对艺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深刻探讨上。艺术家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或形式美的追求,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通过作品传达对时代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反思。更重要的是,这种一致性还体现在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之中。对于国内的艺术家们而言,这种全球性的艺术展览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视点。它促使艺术家们在思考艺术创作时,能够超越地域和文化的局限,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融合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同时,它也鼓励艺术家们将审美的主流和多元化内涵进一步拓展,以更加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多样的表达方式去审视和反映这个时代。开云体育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