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息、凝神,刻刀游走在粗粝的椰殼上,一把接著一把地交替輪換,沙沙作響間,吳名駒輕輕吹去表面的碎屑,仔細端詳。“對每件作品都要用心,它是什麼樣,自己就是什麼樣……”交談間,思緒回到了30多年前的那個午后。
吳名駒出生於海南省海口市龍橋鎮保明村,16歲時,他到隔壁的富道村游玩,這裡因數百年來世代傳承椰雕技藝,被稱為“椰雕村”。從小學習畫畫的吳名駒看到栩栩如生的椰雕,頓時來了興趣。村裡的老藝人文傳述祖祖輩輩做椰雕,見他好學,便給了他一顆椰子回家雕琢。
雕什麼?吳名駒的腦袋裡冒出了一個想法:“村子公廟裡有一隻木雕麒麟,經常見,樣貌熟悉,就是它了。”於是,這隻“麒麟”成了吳名駒的第一件椰雕作品。文傳述見他沒有基礎,卻雕得像模像樣,便收他為關門弟子。此后,吳名駒拿起刻刀,從最基本的技術開始學習。
起初,吳名駒因為年齡小,手上力度不夠,師傅讓他從直線和弧線練起。他還在父親的啟示下,寫起了日記,記錄每天的練習內容。不知不覺間,家裡的角落堆滿了上百顆椰子。吳名駒逐一對比,才明白想要進步,必須肯下苦功夫。
時光流轉,3年后的一天,文傳述把吳名駒叫到身邊:“我會的全部教給你了,你要到外面多闖闖,要比我走得更遠,讓椰雕被更多人看見。”時至今日,師傅的話語仍回響在吳名駒耳畔。
一路走來,吳名駒又先后學習了木雕、石雕、牛角雕,還去鎮上給游客畫過一段時間肖像。不同的藝術手法是獲取靈感的途徑,也讓他開始重新審視椰雕的傳統技藝。
“椰殼不同於木料,它內空外脆,要雕成一個個仿真的實物,需要進行大量的組合和雕刻。”吳名駒說。傳統手法有浮雕、沉雕、鏤空雕、油彩等手藝,均是在平面上進行雕刻,吳名駒想創新,讓椰雕立體起來。
立體椰雕的拼接、脫膠均是技術難關,必須用外表光滑、厚度大、質地較硬的椰殼。一次次的失敗后,吳名駒另辟蹊徑,從傳統木雕中吸取榫卯技術,發明了新的雕刻技藝——圓雕,彌補了海南椰雕一直以來沒有圓雕榫卯結構的技藝空白。在吳名駒的工作室,擺著許多立體的“錢袋”“螃蟹”“蟋蟀”等,外觀逼线度均可觀賞。吳名駒說,這就是圓雕的成果。
2008年,海南椰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名駒打心底自豪:“椰殼不值什麼錢,優秀傳統手工藝卻是無價的!”
在吳名駒的作品中,各式椰殼均是本土文化的載體:當地婚禮上使用的《檳榔盒喜罐》、充滿鄉間童趣的《蓬勃》、展現海南美麗景致的《椰風海韻》……他的作品多次被當作國禮、亮相重大展會,他還獲得了“海南民間藝術大師”“海南椰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採訪中,吳名駒始終把“傳承創新”挂在嘴邊。在他看來,椰雕想要發揚光大,還需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做好文創開發,讓椰雕有機會走進千家萬戶﹔另一方面,則要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傳承好古法技藝。讓椰雕離人們的生活更近一些,被更多人喜愛。”
“椰雕的傳承創新,歸根結底還要靠更多年輕人參與。”吳名駒介紹,從2014年起,他多次走入瓊台師范學院、海南大學等院校,帶領學生們感受非遺魅力、學習椰雕技藝。“大家想深入了解椰雕,就要先了解本土的民風、民俗、文化……”在課堂上,吳名駒經常提醒學生們。看到講台下一張張稚嫩的面孔、充滿興趣與探尋的眼神,他相信傳統椰雕一定能融入現代生活,更好地傳承下去。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